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华亭 > 华亭名人

民族工作典范周仁山

发布时间:2025-05-12 15:20 来源:华亭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华亭融媒体
分享到:

周仁山,原名周凤岐,生于1912年11月。父亲周鼎铭乐善好施,母亲张氏早逝,自7岁由继母石德有抚养成人。1927年(民国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省立第三中学(今平凉一中),积极参加共产党的爱国组织“中华革命青年社”,5月初主持召开了悼念李大钊牺牲大会、6、7月间,国民党平凉当局开始限制学生的革命运动,到处搜捕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他被迫返回华亭乡下躲避。父亲受到牵连,被国民党华亭县政府拘审一星期。在华亭躲避期间,对当时华亭县知事王玉堂主持成立的回民教育促进会很赞赏,因思“博爱谓之仁,仁者厚道如山”,改名周仁山,四十多天返校。1936年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1937年秋经中央兰州办事处派往内蒙额济纳旗国民党防守司令部做统一战线工作。第二年春天他又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参加中国共产党,重返额济旗纳工作。后来又回到延安,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民族研究室研究员,参与起草《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内蒙民族问题提纲》。他在延安工作期间,父亲被国民党特务举报,被国民党华亭县政府拘审半月,逼他交出周仁山,后被华亭进步人士徐英等人联名具保释放。1948年临近全国解放,蒋介石的防共、限共、反共政策达到白热化,周仁山全家遭受国民党华亭县政府的迫害打击,派款120个大洋,逼索壮丁,迫使周仁山13岁的弟弟周凤岳逃往凤翔,12岁的儿子周行志逃往西华青林避难。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仁山先后担任内蒙古鄂托克族工委书记、伊克昭盟西部工委书记、伊克昭盟盟委副书记兼伊克昭盟支队政委。他积极发动群众,培养干部,建立了蒙汉人民武装和政权。发展统一战线,争取团结民族上层进行武装斗争,巩固和发展了伊克昭盟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曾三次路过平凉,但因公务在身,未进家门,在家信中为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深表愧疚。

全国解放后,周仁山先后担任中共青海省委民族部长、统战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当时青海残匪窜扰,情况复杂,斗争非常尖锐。他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慎重稳定的方针,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重要意见。他积极促进民族贸易,采取召开民族联谊会等形式,广泛联系民族宗教上层,进行团结、教育和争取工作,迅速打开了局面。特别是对个别民族上层人士,他经过十七次耐心争取,终于达到团结的目的,受到了中央西北局的表扬。1950年,他在百忙之中写家信要求家人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要因为他从事党的工作,就向政府要求特殊照顾。

1956年,周仁山任西藏工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书记、代理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党组书记,长期主持区党委(工委)的日常工作。他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参与制定的了有关农村、牧区、边防和上层统战工作等政策,保证了中央的方针、政策在西藏的贯彻落实。他热爱西藏和西藏人民,重视培养西藏干部,耐心团结教育上层爱国人士,团结西藏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边防,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西藏实现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转变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为第一、二、三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

十年动乱期间,周仁山遭到打击迫害,被隔离审查,妻子黄静波在中央“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他的五个孩子受到牵连。1978年,党中央恢复了他的工作,调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第二书记。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深入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对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为保证新疆的安定的团结,发展新疆的大好形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81年,周仁山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顾问。为了加强立法工作,他积极钻研法学理论,不顾年迈多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参与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他病重期间仍坚持学习《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关心内蒙、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的党史征集工作,惦记家乡人民,经常来信询问家乡华亭的发展情况。1984年11月7日,他在北京去世,终年72岁,党和人民给予高度评价。他是华亭人民的优秀儿子,也是华亭人民的骄傲。

                            (薛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