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促发展 砥砺前行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2-09-28 00:00 来源:华亭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武逸轩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华亭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推动“十四五”顺利开局,迈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坚实步伐。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工业龙头地位更加巩固,商贸流通升温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市前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2.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1.7亿元,10年经济总量增加9.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5.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工业稳定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逐步成为全市经济第二大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8.4∶80.5∶11.1调整为2021年的9.2∶62.0∶28.8,第一产业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17.7个百分点,形成“一稳二强三壮大”的新格局。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部分年份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了修订)

人均GDP稳步增加。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也在不断增加,由2012年的37712.0元提高至2021年的45209.1元,累计增加7497.1元,年平均增加749.7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2.4%。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标,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切实作好生财、聚财文章。十年来,全市财政收入呈现匀速上升态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6.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1亿元,年均增长0.4%,其中税收收入5.7亿元,比2012年下降2.3%;非税收入1.4亿元,比2012年增长34.2%。财政收入的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城乡发展更趋协调

十八大以来,全市着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接续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推动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构成支撑全市经济发展提速扩量的“双引擎”。

农业基础地位牢固。十年来,全市上下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三农”领域投入力度,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一手抓种植业提质增效,一手抓畜牧业扩规增量,围绕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融合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7万吨,年均增长0.9%;蔬菜产量比2012年增加3.5万吨,达到5.5万吨,年均增长10.6%;药材产量年均增长3.6%,达到1.6万吨。猪出栏年均增长2.1%,达到5.2万头;牛存栏和出栏分别增加0.8万头和2.1万头,达到5.6万头和5.0万头,年均分别增长1.7%和5.8%。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5.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5亿元,年均增长5.7%,对GDP的贡献率达17.7%。

工业主导地位突出。十八大以来,全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持续推进煤电化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智能光电等产业落地见效,采矿业始终成为驱动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2021年工业增加值达50.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1.2%,年均增长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年均增长3.2%。煤炭行业始终是拉动规上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21年完成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5.1%,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9.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1.12亿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66.6%和150.2%。

建筑业不断发展。十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和房地产业强力带动下,全市建筑业实现行业平稳健康发展。2021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总产值达到3.7 亿元,年均增长4.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8 %,年均增长5.4 %,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31.9元/人,比2012年增加15.2元/人。

三、服务产业日益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日趋协调优化,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十八大以来,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8.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5亿元,年均增长7.4%,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1.9%,比2012年提高13.8个百分点;金融业对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增加值达到2.6亿元,10年增加1.7亿元,年均增长13.4%,占经济总量比重由2012年的1.1%提高到2021年的3.1%,提高了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0.1%提高到2021年的0.9%,提高了0.8个百分点。2020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有下降。2021年,全市各行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服务业迅速恢复正常,贡献率增长至75.2%,为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市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导力量。2012—2021年,服务业就业人员累计增加2.9万人,年均增长3.1%,平均每年增加就业人员2508人。2021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10.7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49.2%,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消费潜力得以充分释放。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消费潜力充分得以释放。尤其是近几年城镇建设带动全市消费品市场向城区集中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区消费市场活力被有效激发,市场占比明显提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9.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6.5亿元,年均增长6.8%,其中批发业和餐饮业分别增加2.1亿元和2.3亿元,达到5.0亿元和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9%和10.6%。

金融业蓬勃发展。十八大以来,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逐步取代了传统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占比逐年上升。2021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为10.9%,较2012年提高0.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较高,一直保持在40%以上,超过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总和,其中2021年占三产增加值比重达到61.9%,为历年之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居民服务等行业在过去十年间取得长足发展。


旅游产业持续壮大。十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诗画关山,心仪华亭”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以莲花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旅游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持续优化投资结构,重点领域亮点纷呈,建成了米家沟、大南峪等生态环保旅游基地,有效助推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与兴起。2021年接待国内游客203.7万人次,年均增长1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亿元,年均增长14.2%。

四、全面小康顺利实现,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高度重视城乡居民增收,强化政策扶持和措施落实,民生条件随着经济发展实现了极大改善。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市以积极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为立足点,统筹整合各类资金9.1亿元,举全市之力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大力推行结对帮扶、挂牌作战,严格落实教育、医疗、社保等各项保障性政策,全面建设村级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互助老年幸福院等民生设施,力促贫困家庭教育资助、医保参保资助和三重保障、养老保险代缴、低保兜底全部落实,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连续9年提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100%,全方位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彻底解决了历史性贫困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2020年底,全市2.9万贫困人口和35个贫困村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全市城镇常住人口10.68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6.2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2年末提高9.39个百分点,高于平凉市13.57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城镇就业4234人,其中新增城镇就业3942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每年均保持在0.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7%以内。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1.6%,城市风貌整体改观。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八大以来,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2394.3元提高到2021年的28695.9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9887元提高到2021年的39855.2元,是2012年的2倍,年均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986.0元提高到2021年的11480.3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7%。居民生活质量大大改善,2021年,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3%,比2012年下降6.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为31.9%和25.3%,分别比2012年下降1.3个和13.9百分点。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641.9元,比2012年增加8148.9元,年均增长7.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005.2元,比2012年增加6257.7元,年均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10.6元,比2012年增加6238.8元,年均增长9.9%。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比由2012年4.0缩小到2021年的3.5。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12年的31.4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3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12年的26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26.2平方米,人均分别增加5.4和0.2平方米。

五、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八大以来,全市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十年来,全市教育实现了学前教育从“入园难”到“有园上”,义务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高中教育从调结构到优质量,职业教育从扩规模到强特色,教师队伍从整体不足到全面加强,教育投入从努力筹措到优先保障的深度转变。2021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77所,比2012年增加43所。其中幼儿园89所,比2012年增加61所,小学76所,初中8所,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独立高中1所。全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97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660人,初中在校生7847人,普通小学在校1623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096人。全市参加高考考生1171人,上线人数1169人,上线率99.8%,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本科一批上线508人,上线率43.4%;本科上线1013人,上线率86.5%;专科高职上线156人,上线率13.3%。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兴盛。2021年,全市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1万户,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450.3公里,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1座。“四馆两中心”免费开放,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62个。全市共有大型体育场地2个,体育场地面积19.3万平方米,十年来,相继举办了4届关山大景区全国山地自行车赛、摩托车越野赛、徒步穿越玄凤山等系列体育竞技类赛事活动,吸引26个省市超过3000余人热情参与。

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改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社保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卫生健康支出1.83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393张,卫生技术人员1703人,分别是2012年的1.7倍和1.2倍,实现了村(社区)全覆盖。

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加大。2021年,全市实施市列科技项目5项,争取市列科技项目经费49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是2012的3.3倍,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24%,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十八大以来,全市不断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建成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亿元,是2012年的1.6倍;住房保障支出0.9亿元,是2012年的1.8倍。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23657人,是2012年的1.5倍。2021年,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总床位数207张,供养老人162人,分别是2012年的2.6倍和40.5倍。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共25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0个,社区服务站127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96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6个。

六、生态质量显著提升,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努力提升绿色生态优势,打造美丽新华亭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十年来,全市全力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2015年至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0天,占到总天数的87.7%,比2015年提高13.8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从4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6微克/立方米,大气环境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从77微克/立方米下降至63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分别为7微克/立方米和15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十年来,汭河水质综合评价、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达标率均达到国家Ⅲ类标准要求。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24%,比2012年(36.12%)提高2.12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十八大以来,全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降耗关系,以能源资源节约增效为目标,以深挖潜力为主线,以精细化管理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从严落实节能降耗、污水处理、去污防尘等环保措施,不断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严格控制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0年来,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8.0%,年均下降0.7%。

回首过去,栉风沐雨十年路,18万华亭儿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面向未来,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牢牢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华亭的精彩华章。

(撰稿:杨随守 审核:程君平 终审:张子雄)